4月15日下午,由廣東省茶文化促進會、廣州茶文化促進會聯(lián)合臺北Tea雜志共同主辦的“粵風潮流:潮州風土人文與工夫茶研討茶會”在潮州饒宗頤學術館舉行。本次研討會主要圍繞潮州工夫茶文獻考證、潮汕風土與工夫茶文化、工夫茶的當代思考、潮州單叢茶及潮州手拉壺的產業(yè)展望來展開。
我們擇選茶會地點于饒宗頤學術館,館面朝韓冮,廣濟樓于側,饒公館翰墨林樓小庭室,我們以饒老的書畫詩句楹聯(lián)為題,取"天地太龢"為茶會名,乃期望由"一壺茶樂相聚,一杯茶展工夫,韓江情茶里融,天地人間太龢"的心意。我們布置了一個代表潮州韓江水韓江情的茶席,并以工夫茶新的器皿形式,象征與世代的接引與傳承。午后迎來了一場雨。伴著雨聲,這次的研討茶會反而更添了一些熱鬧。
廣東省茶促會常務副會長兼黃波首先闡述了這次研討會的初衷:既是對廣東省茶文化促進會近期的調研成果做一個小結,也是一個對推動重構工夫茶文化系統(tǒng)新的起點,把已經采訪到的有關于潮汕文化、工夫茶文化的專家學者請到一起,共同合力思考這個的茶文化系統(tǒng)的當代性與未來發(fā)展。
臺北《Tea雜志》主編葉俊良表示,茶其實是一個文化的媒介,借助茶的力量能將文化更廣地傳播出去!禩ea雜志》計劃出版閩臺、南洋、潮汕、日本四期關于工夫茶的專輯,現(xiàn)已出版閩臺和南洋兩輯。這次的潮汕之行同樣給《Tea雜志》帶來了驚喜,《Tea雜志》采訪了很多的學者、專家和老師,這次前來古潮州府轄地及鳳凰茶山區(qū),更能近距離感受到當地人們日常即以工夫茶待客款友或自酌為樂的生活情趣,茶飲鮮活形象,無處不在!
“這一路也獲得許多人的幫忙,傾囊相授之情至今銘感于心,感謝您們的支持并冒雨來參加茶會,提出許多寶貴的意見!
喜歡茶的人來到潮州,會有一種深深的像是回到家的感覺,因為茶文化的軀干在這里,家的感覺就在這里。
每每于晨昏暮夜穿行于采訪之途,于家戶巷弄、商店騎樓走過,茶香與閑情是潮州工夫茶真切的味道。
這是《Tea雜志》總策劃胡碩珍在茶會上分享的自己來到潮州之后的體會。
“初到潮州,看見那么多友善的民眾在街邊就支起桌椅擺上工夫茶具泡起茶來,我們情不自禁就被吸引,加入他們當中,那種感覺就是回到了兒時淳樸的生活環(huán)境的感覺,而去到很多人的家里,坐下來件事也是泡茶喝茶,這都讓我們有一種回到家的感覺。在采訪的過程中,通過各位前輩、老師的講解,帶領我們了解了深遠的韓江情和大潮州府歷史,深深感動于這么多人在滋養(yǎng)這里的文化大地!焙T珍動情地說。工夫茶在古潮州府轄區(qū)內,人人皆擅,老幼均飲,茶風滿城,原是生活。喝茶款客,老少相聚,我們都情不自禁就被吸引,加入他們茶聚閑品當中,仿佛回到了兒時淳樸的生活環(huán)境。
為什么工夫茶會在潮州孕育、發(fā)展、形成?這是一個看著基本的問題,但也是值得思考的一個問題。
潮學專家、原潮州市政協(xié)文史委主任曾楚楠對這個問題作出了自己的解答:“我想其中的原因有一部分是因為相對半封閉的自然地理的因素形成的。潮州處在省尾國角,北、西、東面多崇山峻嶺,南邊為大海,距離政治中樞比較遠,在這一片角落里,包括后來移民過來的人群,逐漸就形成一種“自娛自樂自適”的心態(tài)。對于潮州文化的特點總結起來是八個字:儒雅、精制、圓融、開放。工夫茶扎根在民眾的土壤中,也深受各界人士的喜愛。潮州人特別擅長借鑒別人的長處,吸取別人的經驗,在這種基礎上,才逐步形成了潮州工夫茶。對于‘工夫茶的當代思考’,必須繼續(xù)堅持這種圓融的文化元素,不斷用開放創(chuàng)新的思維去傳承工夫茶文化!
潮州工夫茶藝代表性傳承人陳香白強調,從事茶的研究,就要學習陸游的一句詩“工夫在詩外”,并把它引申為“工夫在茶外”。在這個知識系統(tǒng)中,除了茶作為一種主打的項目,還要提升到文化層次,升華到哲學方面的理解。茶以外的東西,特別是傳統(tǒng)文化,要吸收其中的營養(yǎng)精華,運用到茶文化研究中去,這樣就提供了很廣闊的道路。
廣東省文史研究館館員陳漢初表示,鳳凰山單叢與潮汕地區(qū)工夫茶是廣東省茶文化的品飲標志。近些年來,由于茶產業(yè)的發(fā)展趨勢與需要,鳳凰山單叢茶為因應,逐已形成一種過度開發(fā)的現(xiàn)狀。今日我們以“工夫茶”作為一個產業(yè)與與文化的推展,倡議應該考慮產業(yè)鏈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也為我們下一代子孫,留下風土與生活的美好而健康的環(huán)境。另外,在工夫茶的器具上,陳漢初由文獻及收藏上去硏究,在他收藏的錫罐中,有潮陽款等清代的作坊印式款,并寫下了他的心得分享。
“工夫茶,工夫茶,工夫在茶更在工。
風爐仔,大葵扇,朱泥壺中蕩春風。
品罷歲月品人生,滄盡春夏滄秋冬。
歡顏愁緒隨云去,一腔熱腸天地中。”
生長在潮州鳳凰茶山的黃柏梓在現(xiàn)場吟起了這段歌謠。他從小就耳濡目染單叢文化,被譽為鳳凰單叢活字典。
原汕頭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陳志民則認為工夫茶文化落到實處即是四點:好茶、好器、好水和好環(huán)境。這其中好茶是本質、是首要的。但不光靠好茶,也要有好器,這個很有工夫的茶道器,其演變、源流也是值得我們去研究的。關于潮州工夫茶藝沖泡程序在茶文化的傳播中起到推廣的作用無可厚非,但不要只作為的標準,讓不了解的人以為“非得這樣不可”。
韓山師范學院教授吳榕青也發(fā)表了他的看法:“‘茶道’這個說法目前距離潮州工夫茶還比較遙遠,那我們講‘茶藝’會更貼切。在大潮州府的范圍,并不是所有人都喝鳳凰單叢。我對工夫茶文化產業(yè)的期望是生態(tài)保護與產業(yè)發(fā)展需要有一個平衡!
茶會現(xiàn)場,潮州手拉壺制作大師謝華分享了自己的制壺見解。“潮州手拉壺實不該有太多在材質以及手法上的局限,理想的方法是要發(fā)展出潮州壺精、巧、細、薄的特色。我在繼承潮州壺傳統(tǒng)的手拉壺基礎上,秉承家業(yè)暨博取眾家之長,以潮州泥料先天的條件以及開發(fā)人才投入的使命為已仼,潮州壺手藝應該鼓勵并且培養(yǎng)年輕人的加入,讓更多傳承者投身于潮州壺藝,兼合潮州工夫茶與鳳凰單叢,讓更多人認識到潮州壺是美觀雅致是實用的,也可以讓工夫茶湯滋味越趨豐富提升。”
潮州工夫茶藝代表性傳承人葉漢鐘說:歷史曾經是一個花瓶,因為時代發(fā)展過程中的許多原因破碎了,現(xiàn)在我們需要做的是修復、復原潮州工夫茶文化原來的形狀,但依然會有殘缺,但是沒關系,因為我們也在發(fā)展、前進,我們會繼續(xù)填充好的內容進去,當我們復原了原來的形態(tài)以后,才能繼續(xù)傳承。
天池茶業(yè)董事長柯澤龍則指出了目前茶產業(yè)普遍存在一個問題,就是缺乏信任。他認為做一杯真正健康有良心的好茶,應當是新一代茶農、茶人的心愿與目標。
千庭茶業(yè)總經理林偉強總結了自己做茶的感想:單叢茶是很好的文化傳播的載體, 真正想把單叢做好,必須將單叢標準化; 必須將單叢與潮州工夫茶文化相結合 ;要會利用互聯(lián)網的方式進行廣泛推廣。
“潮州工夫茶是源于生活的,是趣味的,是一杯祖祖輩輩情感相承的茶湯。”謝燕慈是和茶會創(chuàng)辦人。她其實也是潮州人,分享了自己小時候喝茶的故事:“我從小就跟著姥姥喝茶,目睹著姥姥的茶席,姥姥總是盡心準備著紅泥小爐,沖罐(朱泥壺),白果小杯,巴掌大的鵝毛扇輕拂慢拔,砂鍋仔(水壺,玉書煨),就燒起炭火生火煮水來沖茶喝!一面喝一面說,把關公巡城及韓信點兵的故事融合在行茶動作中,充滿趣味也映入人心!